这段时间,也许是因为里约奥运会和某明星离婚案太吸引人了,也许是因为事情毕竟不大,发生在郑州的一件奇葩事,并不怎么受关注。 事情是这样的:郑州两段相对而修、本该会合成一条的路,因为归属不同辖区,双方各修各的,结果成了两条相距几米且互相平行的“断头路”。 有人认为,把一条路修成了两条“断头路”,是部门利益在作怪。 表面看来的确如此。细究起来,其本质是责任意识不强,为民服务意识淡薄,缺乏为了群众利益想尽一切办法、尽到最大努力的担当。 这不是扣帽子。虽然双方都坚持自己是严格按设计规划修的,但是,有一点不可否认:哪怕一方考虑到这是一条供市民散步、骑行用的路,也不会眼睁睁把本该是一条道的路修成两条“断头路”。 这也不是小题大做。这种行为,看似尽了责,实际却没有设身处地替群众考虑。在这种思想支配下,今天会修奇葩路,明天还会干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奇葩事。 生活中,这种事情并不少见。比如,不断在各地以各种版本上演的“你妈是你妈”类的奇葩证明。一味强调公事公办而罔顾群众实际需求的所谓“铁面无私”,不知让群众跑了多少冤枉路、受了多少窝囊气。看似尽责,实则是以尽责为借口推卸责任。 责任是分内之事,责任意识的树立和加强虽然靠法律、靠纪律来约束规范,但是尽责并不是机械地公事公办,尽责的唯一标准是让群众满意。郑州市205路公交车长徐亚平就用行动阐释了这样的满意。 记者经常坐徐亚平的车,上了他的车,乘客如沐春风。他对每个上车的人都微笑问好,温和地提醒乘客为老人让座,拐弯时提醒乘客拉好扶手,下车时提醒乘客小心,每站都详细地报站名。 几年前,他向乘客问好的时候,有人会一愣,大多数人则面无表情,他却依然面含微笑。渐渐地,有人会心地一笑,有人也笑着回声“你好”。后来,经常有人一上车就跟他打招呼:“今天真幸运,又坐上你的车了。” 这样的尽责,让人品味出更多的服务意识,也让徐亚平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。 关于责任担当,还有更高的境界:为人类的利益、为祖国的强盛,奉献一生。 刚刚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完的电视连续剧《马兰谣》,讲述了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对责任担当的诠释。林院士临终前与外孙探讨人生,他说,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,做合乎灵性要求的工作,即要做对人类、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事情。 这种信仰,支撑他为了祖国的核试验事业,长期隐姓埋名,奉献一生。在得知自己患胆管癌晚期时,他做出了不治疗的决定,他说要跑赢时间,把自己掌握的相关资料整理完,以免给国家造成损失。 林俊德的选择不是偶然的。他从小就受到祖训的熏陶:做真诚的人,心怀天下;他铭记着自己是乡亲们托着鸡蛋捧着米糕送去上大学的;在马兰基地,班长李仕武为了保护他这个学生兵而牺牲了自己…… 尽心尽责也是社会规则要求的。这个世界上,人人都应该是“服务员”,伟大都是从服务别人开始的。一个人服务别人的能力有多大,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,生命的愉悦就有多少。 人生在世,无论男女老少、穷富美丑,无论从事何种职业、扮演何种角色,责任与生俱来,无人能免。 十个指头不一样长。每个人都从本职工作做起,从一点一滴做起,从当下做起,不断追求,会遇到一个灵魂越来越高贵的自己。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,世界将会怎样的和谐美好? 发稿前,记者专门踏访了郑州那条奇葩路,发现已经接上,那短短几米的水泥接合处格外显眼。但愿类似奇葩事不再出现。